大家一定知道“吮痈舐痔”这个成语,战国时期,庄子对宋国的使臣曹商出使秦国巴结秦王一事十分反感,嘲之曰:“秦王有疾延医时,能破脓溃痤疮者,可得车一乘;能以口舐痔疖者,可得车五乘。能治愈下,得车愈多。君所得不少,莫非为秦王舔痔乎?”说明那个时期人们对痔疮这个疾病已经有所认识。
痔疮又叫痔核,专业名称叫痔。我们先看看“痔”这个字的来历和含义。早在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可以查到其最早的原型,在春秋时期的一些医书上出现一些不带疒字旁的“寺”、“峙”等来记载描述这个病,经历到战国晚期的《五十二病方》才真正出现现在的这个“痔”字。明代的《医学纲目》在解释这个字的含义是说:“大泽之中有小山突出为峙,在人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皆曰痔。”,所以在中国古代,人们对痔的最主要认识是以肛门局部突起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痔的英文词有两个,一个是来自于古希腊语的Hemorrhoids,其含义是流血或出血。另一个是来自于拉丁文的pile,是球状或突起之意。两个词分别从症状和形状方面加以描述。
那么肛门局部的这种“突起”就一定是痔疮病吗?不是,年前中国古人为什么用不带疒字旁的“寺”、“峙”来表示。而几乎是同一时期出现的Hemorrhoids虽然是指流血或出血,但当时也并不是作为病来看待,因为西方古代学者把痔出血看作是一种自身净化的生命现象。年,美国学者Thomson在42例正常人的直肠下端发现海绵体样的突起组织,并呈3、7、11排列。他认为该组织不仅不是病,还可以起软垫作用,有助肛门严密闭合,因此,他将其命名为“肛垫”。
那么到底什么是痔疮呢?传统的教科书说:“痔是肛门缘、肛管和直肠下端静脉迂曲扩张形成的隆起组织”,这一定义在发病部位和疾病本质上给予了明确的界定。但自从Thomson的“肛垫”说出现后,这一定义被颠覆,专业书籍、行业组织纷纷对痔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如“肛垫组织异常并合并症状者称痔”、“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团块”、“内痔是肛管齿线以上、直肠粘膜下血管性衬垫病理性扩张或增生隆起性组织”。
从这些新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直肠下端、肛门局部的一般性隆起所形成的肛垫不是病,也不是痔,只有当肛垫过度隆起、出现病理性肥大、移位或伴发出血才是病,才叫痔。
痔疮有几种?
痔疮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在距肛门缘约3~4厘米处有一形如锯齿状的直肠黏膜和皮肤的分界线,叫齿线。以齿线为界,发生在齿线以上、直肠下端的叫内痔,发生在齿线以下的肛管和肛门缘周围的叫外痔,在同一部位横跨齿线上下的叫混合痔。
内痔根据轻重程度可以分为三期,
一期:排便带血、无脱垂、齿线上粘膜呈结节状隆起。
二期:排便带血、滴血或射血,内痔脱出,可自行回纳。
三期:排便时或咳嗽、劳累、负重引起腹压增加时,均发生内痔脱出。
外痔根据性质不同又分为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炎性外痔和血栓外痔。
医生教你三大痔疮症状“一招”搞定痔疮让患者“坐立不安”,之所以痔病患者越来越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不良的生活习惯。而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往往被很多人所忽视。
如何得知自己患上痔疮?
1、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
痔核黏膜外脱、遗烂,致使肛门分泌物增多,刺激周围皮肤引起肛门不适、潮湿不洁、肛周瘙痒。久坐不动的办公一族,由于长时间保持坐姿,导致腹部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循环受阻,直肠部位的静脉丛易发生扩张,血液淤积,形成痔疮。
2、大便出血
常表现为解大便时或解完大便后出血滴沥不止、鲜红色,甚至有较大量出血,鲜血喷溅到便池内,饮食辛辣、便秘、酗酒以及提拎重物后出血的情况加重。
3、肛门肿块脱出
去医院就诊患者大部分主诉肛门脱出肿块,久立、久蹲或便后明显,可以自己收回肛门,严重者需用手托还纳入肛门,甚至肿块长期在肛门外,不能回纳或回纳后又立即脱出。
小技巧:多做“缩肛门”动作
经常参加多种体育活动,能够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对于痔病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这是因为体育锻炼有益于加速血液循环,改善盆腔充血,促进胃肠蠕动,防止大便秘结。
另一方面可以有意识地向上收缩肛门,早晚各1次,每次做30次,锻炼肛门括约肌。经常运用,可以改善痔静脉回流,对于痔病的预防和自我治疗均有一定的作用。
另外,日常饮食应避免过于精细,可多食蔬菜、瓜果、豆类等含维生素和纤维素较多的粗粮食品,多饮水,使大便保持润滑通畅;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大蒜、大葱、芥末等。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多久能治好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