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痔疮是常见病,尽管大多数痔疮症状都不严重,但也有些严重的可能造成便血和疼痛,影响生活质量。积极预防,换上之后及时进行正规治疗,才可能减少痔疮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
俗话说,“十男九痔”,其实痔疮在男女人群中都很普遍,而且女性痔疮发病率比男性还高,尤其是职场女性,以至于有另一种说法,叫“十女十痔”。传说中慈禧太后也患有痔疮。当然这些说法都不免有些夸张。由于很多人出于医院就诊,以及医生对于痔疮的诊断的判断标准也不尽一致,至今对于痔疮的发病率还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现在一般认为,痔疮的发病率在30%-60%之间。
大多数痔疮症状都不严重,但会让患者很不舒服。严重的痔疮还可能造成便血和疼痛,生活质量很受影响。其实对于这种谁都可能得的疾病,及时进行正规治疗,才可能减少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
痔疮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一般认为,在距肛门缘约3~4厘米处有一形如锯齿状的直肠黏膜和皮肤的分界线,叫齿线。以齿线为界,发生在齿线以上、直肠下端的叫内痔,发生在齿线以下的肛管和肛门缘周围的叫外痔,在同一部位横跨齿线上下的叫混合痔。
痔疮产生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不过有些因素会增加患痔疮的风险,比如因玩手机、看书等原因在马桶上待的时间太长,或者因便秘造成排便困难,搬重物造成身体的压力等都可能使痔疮更容易产生。当年龄增加、体重超重以及怀孕时,也会更容易患上痔疮。此外,痔疮也与遗传有关,如果父母有痔疮,那么子女得痔疮的风险也会增加。
怎么预防痔疮?
医学专家给出的建议是:
多吃高纤维食品,包括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全麦食品、坚果、豆类等。这样做可以软化大便,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对肠道的压力。
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控制酒精摄入。
多喝水(真的是多喝水)。这可以防止或减少大便干燥和便秘,这样也会减少肠道压力。
锻炼。经常进行体育活动,避免久坐久站,比如每天快速步行半小时,以保持血液循环和肠道活动正常。
大便不要憋,有需要时尽快上厕所解决。
排便时不要太用力。
大便时不要玩手机或看报纸书籍,避免无意中延迟大便时间。
怎么缓解痔疮症状?
如果患上了痔疮,以上措施也有助于减轻痛苦。除此之外,还可以试试下面的办法以帮助缓解症状:
在患处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非处方的痔疮膏或痔疮栓。
定期温水坐浴,每天10到15分钟,每天2-3次。
保持肛门区域清洁。最好每天洗澡,用温水轻轻地清洁肛门周围。
使用卫生纸时要注意动作轻柔,还可使用不含香精或酒精的湿纸巾。
如果出现局部肿胀,可以用冷敷缓解症状。
可以严格按照说明书服用一些非处方止痛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来缓解疼痛和不适。
使用这些措施,痔疮症状通常会在5-7天内消失,如果一周内没有得到缓解,或者症状加重、有剧烈疼痛或出血,应该立即就医。
痔疮常见治疗方法
医生可能建议的治疗方法有下面这些:[1]
(1)药物
如果痔疮只产生轻微的不适,医生可能会建议非处方药膏、栓剂或药垫。
除非医生要求,否则不要使用非处方类固醇类激素一周以上,因为这可能会导致皮肤变薄。
(2)外痔血栓切除术
如果在外痔内形成造成疼痛的血块(也就是外痔血栓),医生可以通过简单的切口和引流来清除凝血块,可快速缓解疼痛。一般情况下,如果在外痔血栓产生的72小时内完成手术,效果是最好的。
(3)微创手术
对于持续性出血或疼痛的痔疮,医生可能会推荐其他微创手术。这些手术通常是门诊手术,有些甚至不需要麻醉。
胶圈套扎法。医生在内痔的基部周围放置一两个类似橡皮筋的小胶圈,从根部扎住痔疮,以切断血液循环。失去供血的痔疮一般会在1-2周内坏死并自动脱落,这个手术对很多人都有效。不过术后痔疮部位可能不舒服,并可能在手术后两到四天开始出血,但很少出现严重出血。
注射硬化法。在此过程中,医生将化学药物溶液注入痔疮组织中使其萎缩。虽然这种办法很少或不会产生疼痛,但可能不如胶圈套扎法有效。
凝血疗法(红外、激光等)。凝血疗法使用激光或红外线或热量,使出血的小内痔硬化和萎缩。虽然凝血疗法几乎没有副作用,并且一般不会引起不适,但痔疮复发率高于胶圈套扎法。
(4)外科手术
如果其他措施失败或痔疮较大,医生可能会推荐外科手术,一般需要住院完成。
痔疮切除术。在这个手术中,外科医生会去除导致出血的痔疮组织。手术中可能使用局部麻醉剂联合镇静剂,也可能使用脊髓麻醉(即“腰麻”)或全身麻醉。[2]痔疮切除术是治疗严重或反复发作的痔疮最有效和最彻底的方法。并发症可能包括暂时的排尿困难,少数情况下会导致尿路感染。手术后大多数人会感到疼痛,可以要求使用止痛药物以缓解疼痛。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这种手术可阻止血液流向痔疮组织,通常只用于内痔。这种手术通常比痔疮切除术的手术时间更短,疼痛更少,并且病人可很快恢复正常活动。然而,与痔疮切除术相比,也有研究表明这种手术的术后复发和直肠脱垂的风险更高。这种手术的并发症包括出血、尿潴留和疼痛,在极少数情况下会出现可危及生命的败血症。[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