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第二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obliterans,TAO)是一种原因不明,以侵犯四肢中、小动静脉为主的全身性非化脓性血管炎性疾病。具有慢性、节段性、周期性发作的特征。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亚洲地区发病率高于欧美,我国各地均有发病,但北方较多,也称Buerger病。

1.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目前本病病因虽尚未明确,但与下列因素有密切关联。

①烟草致敏学说:吸烟与本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多数有吸烟史,烟草浸出液可使实验动物的动脉发生炎性病变,烟草中尼古丁可引起小血管痉挛,吸烟还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增多,引起血管痉挛及损伤内皮细胞。戒烟可使病情缓解,再度吸烟病情常复发。

②免疫学说:近代免疫学研究表明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血清中有抗核抗体存在,并在罹患动脉中发现免疫球蛋白(IgM、IgA、IgG)及补体C10、C3等改变。有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在以烟草过敏为主的作用下,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损害血管的结果。

③寒冻学说:本病寒冷地区较南方温暖地区发病率高,而且许多TAO患者有过冻伤史,寒冷刺激下血管呈痉挛状态,致使血管中滋养血管炎性变性。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差及其反应敏感者,易诱发本病。

④激素学说:临床上本病绝大多数为青壮年男性,女性极少见,一方面雌激素对血管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青壮年男性多发生前列腺功能紊乱,此时前列腺素丧失过多,而前列腺素有舒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因此考虑激素紊乱亦为本病发病的一种可能的因素。

⑤其他因素:外伤、血管神经调节障碍、遗传因素、真菌感染等也是有可能诱发本病的原因。凡是能使周围血管长久地处于痉挛状态的因素都可能是TAO发病的原因。

(2)病理

①早期多侵犯中、小动静脉,病情进展可波及腘、股、髂动脉和肱动脉,侵犯腹主动脉及内脏血管者罕见。

②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两病变段之间血管比较正常。

③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在急性期为急性动静脉炎和其周围炎,并可波及伴随神经。血管全层有广泛的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并有淋巴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少,还可见巨细胞、血管内皮增生和血栓形成。慢性期管腔内血栓机化,内有新生细小血管再通,含有大量成纤维细胞,并与增生的血管内膜融合粘连。动脉内弹力层显著增厚,动脉各层有广泛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动脉周围显著纤维化,呈炎症性粘连,使动脉、静脉、神经包裹在一起,形成坚硬的条索,呈周期性发作,具有急、慢性的变化。

④当血管闭塞时会有侧支循环建立,如果代偿不足或血管炎症病变使侧支血管痉挛,即可引起肢体循环障碍,出现发凉、麻木、疼痛、溃疡和坏疽。

2.中医病因病机本病多由素体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加受寒邪侵袭而发作。脾气不健、化生不足,则气血亏乏,内不能壮脏腑、外不能濡养四肢。肾阳亏损、不能温煦四末。脾肾阳虚、寒邪侵袭、四肢经脉气血不足而寒凝血瘀发病。

寒邪侵袭致肢体怕冷,温养不足故而麻木、行走无力、跛行。寒客经脉、血凝不畅、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四肢气血失于畅通则濡养不足,皮色淡白,皮肤干燥,肌肉萎缩,趾甲错厚、毳毛脱落。若寒邪郁而化热则可红肿;热盛则可肉腐为脓;寒邪盛极,血凝脉闭,则可见肢体失荣枯黑坏疽。久病可致气血双亏而致全身消瘦、无力、倦怠、纳呆、甚至衰竭。

1.症状

(1)发凉:患肢发凉、肢冷、自觉凉感,中医认为这是阳气不足,或寒凝血瘀的表现,是早期的常见症状。

(2)疼痛:疼痛是病人最突出的症状,大约有10%的患者在开始患病时就有疼痛,其原因为初期血管痉挛,血管壁和周围组织神经末梢感受刺激而产生。当病情进一步发展为动脉闭塞时,则产生更为严重的缺血性疼痛,会出现“间歇性跛行”。中医认为这是由于下肢经脉闭塞不通、瘀滞的表现。如病情继续加重,则动脉缺血更为严重,肢体处于休息状态时疼痛仍不缓解,且以夜间尤甚。病人常抱膝而坐,彻夜不眠;或将肢体下垂,即静息痛。

(3)感觉异常:此为末端神经因缺血而致。患肢(趾、指)可出现发痒、胼胝感、针刺、麻木、灼热、酸胀感等,甚或在足部或小腿有部分感觉丧失区,这是气血虚少或气血瘀滞之表现。

2.体征

(1)皮肤颜色改变:初发病时患肢末端因缺血皮肤苍白,病情进一步发展足部可呈潮红或紫绀色,接近坏疽或坏疽时呈紫暗色。

(2)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约有半数病人早期或整个病程中反复出现此症。具体表现为浅静脉出现发硬、红肿的硬结或条索,伴有压痛,以足部及小腿处多见,大腿偶可出现。病变呈迁移性发作,可单处亦可数处同时发病。

(3)营养障碍:病变部位由于缺血、营养不良而致皮肤干燥、皲裂、脱屑、少汗或无汗,趾背、足背及小腿汗毛脱落,趾(指)甲变厚、变形,生长缓慢,小腿肌肉萎缩,等等。这是由于气血不足肢体失养所致。

(4)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或桡、尺动脉通常触及不到或减弱。

(5)雷诺现象(Raynaud现象):病人早期受情绪刺激或受寒冷呈现指(趾)由苍白、潮红继而紫绀的颜色变化。原因为末梢小动脉痉挛所致。

(6)坏疽和溃疡:当肢体脉管阻塞依靠其侧支循环亦难以维持局部营养,或因加温、药物刺激或损伤等,均可诱发局部坏疽或溃疡。

1.超声多普勒(Doppler)肢体血流检查中小动脉节段样闭塞,内膜粗糙,血管呈闭塞样改变,血流明显减少。近来,激光多普勒血管诊断仪已应用于临床。

2.免疫球蛋白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M、IgA以及其补体C10、C3改变。体液免疫中外周免疫复合物增高。

3.动脉造影可进一步判定阻塞部位及情况、侧支循环情况等,也可以通过核磁动脉成像(MRA);由体内金属物者不宜做核磁检查,可应用CT血管成像(CTA)来检查。

4.踝肱指数(ABI)即踝压(踝部胫前或胫后动脉收缩压)与同侧肱压相比,踝肱指数正常0.9~1.3。

目前根据病理变化,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缺血期):表现为患肢麻木、发凉、怕冷、酸胀、沉重及轻度间歇性跛行、皮肤温度低、皮色苍白、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可有游走性浅静脉炎的表现。此期相当于中医的寒湿凝滞经脉。

第二期(营养障碍期):此期除麻木、发凉、肢冷、酸胀沉重加重外,间歇性跛行明显,并出现静息痛,以夜间尤甚,皮温下降,皮肤出现紫斑潮红,趾(指)甲变厚,汗毛脱落。足背及胫后动脉消失,腘动脉及股动脉可减弱。此期中医认为是经脉瘀血闭阻所致。

第三期(坏死期):病人诸症加重,由于严重缺血可出现趾(指)端发黑、干瘪坏死、溃疡、疼痛加剧,抱膝而坐、彻夜不眠,消瘦、贫血可出现中毒感染症状。此期中医认为是热毒炽盛所致。

1.诊断

(1)年龄45岁以下青壮年男性,多有吸烟史。

(2)病程长,早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或发生溃疡及坏疽。

(3)患肢皮肤苍白、潮红、紫红或青紫,皮温低。

(4)游走性浅静脉炎表现。

(5)患肢足背动脉、胫后动脉减弱或消失,甚至腘动脉、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侵犯上肢者,尺动脉、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6)除外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大动脉炎等疾病。

(7)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支持。

2.鉴别诊断

(1)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①本病年龄45岁以上,男女均可发生。②常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糖尿病、高脂血症。③发病部分可以是髂动脉等大血管,其次为腘动脉及其他部位动脉血管。④X线检查可见动脉位置处有不规则钙化阴影;CT及MRI可发现主动脉管腔内有粥样斑块及钙化;动脉造影可提示动脉迂曲硬化,管腔内不规则狭窄或阻塞。

(2)痛风:本病为一种代谢性疾病,男女均可发病,但其疼痛往往为关节疼痛,血尿酸值升高,肢体无缺血表现,抗痛风药(如秋水仙碱)等治疗有效。还常伴有肾结石、耳垂下结石(痛风结晶析出)。

(3)糖尿病性坏疽:具有糖尿病的特征,血糖升高,坏疽疮面常呈湿性。

(4)红斑肢痛症:①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②常发于手或足部。③表现为肢端皮肤发红、充血、灼痛,遇热加重,或高举患肢侧症状减轻。④患肢皮肤温度高而发红,动脉搏动增强。

(5)颈肋和前斜角肌综合征:①青年女性居多。②见上肢发凉、麻木、疼痛,皮肤苍白或青紫,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③严重时可发生肢体营养障碍或坏疽。④X线摄片可见颈肋存在,或提拉前斜角肌时症状加重。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多数先发生在下肢,以后才累及上肢,该点亦可供鉴别。

(6)动脉栓塞:①发病急、进展快。②常见血压下降,甚或休克。③并有心脏病、心脏手术、心房纤颤等血栓来源的发病基础,阻塞段面也较高。④肢体5P征:疼痛(pain)、苍白(pallor)、麻痹(paralysis)、感觉异常(paresthesia)、无脉(palsesseness)。

1.治疗原则由于本病原因不明,故缺乏根治方法,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应用疗效确切。

(1)严格戒烟、患肢保暖、防止外伤,避免情绪激动或紧张,适当锻炼。

(2)本病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良好评价,其目的主要是建立侧支循环,以改善病变区供血。

(3)西医的原则为扩血管、抗凝、祛聚、对症治疗,或通过手术方法解决和改善侧支循环。

(4)中医治疗原则为温经通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补益气血等。

2.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①抗凝祛聚:抑制或降低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预防血栓形成。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双嘧达莫、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沙格雷酯、阿加曲班等。

②溶栓降纤:直接或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使纤溶酶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溶栓常用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奥扎格雷钠等,降纤药有蕲蛇酶、降纤酶等。注意根据纤维蛋白及其他凝血指标调整用量。

③扩血管:可以缓解血管痉挛和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常用药物有丁咯地尔、前列地尔、烟酸占替诺等。

④抗生素:当有坏疽或溃疡时,可根据情况适当选用抗生素。

⑤止痛:疼痛时可以考虑止痛剂。

⑥外用药:红霉素软膏、利凡诺、银离子制剂等。

(2)手术治疗

①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目的是切除腰交感神经节,出现“失交感效应”,使动脉痉挛迅速缓解,血流量增加,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常能取得近期效果。

②血管重建术:适用于动脉主干节段性闭塞、远侧仍有通畅的动脉通道者。如股-腘远端胫(腓)动脉旁路转流术。

③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无法做旁路术时可选择此种手术治疗。

④血管内膜及血栓剥脱术:在缺血极为严重,患肢面临截肢危险时,也可采用本方法,以求肢体能够有血液的供应。

⑤大网膜移植术:其主要的方法是将大网膜铺植于缺血肢体的筋膜下,使筋膜、肌肉和皮下组织之间利用大网膜的血液循环形成一个“生物性旁路再血管化”,同时,远端肢体组织能够获得更多的血液供应。

⑥截肢(趾、指)术:当患者采用多种手段未见明显效果,且发生坏疽、溃疡,符合截肢(趾、指)条件时,予以截肢(趾、指)术。

(3)干细胞移植:外周血或骨髓的干细胞移植到动脉循行处,增加血循环,疗效待评价。

(4)高压氧疗法:医院,进行此疗法取得一定疗效。

3.辨证治疗

(1)寒凝血脉证

证候:面色暗淡无华,喜暖怕冷,患肢沉重、酸痛、麻木感,小腿抽痛感。常伴有间歇性跛行,趺阳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局部皮色苍白,触之冰凉、干燥;苔白腻,舌淡,脉沉细而迟。其他症状并不显著,或伴有迁移性静脉炎。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通脉。

方药:阳和汤加减。

(2)血瘀脉络证

证候:患肢暗红、紫红或青紫,下垂时更甚,抬高则见苍白,足趾毳毛脱落,皮肤、肌肉萎缩,趾甲变厚,并可有粟粒样黄褐色瘀点反复出现,趺阳脉搏动消失,患肢持久性静息痛,尤以夜间痛甚,患者往往抱膝而坐,或患肢悬垂在床边,不能入睡;苔薄白,舌质红或紫暗,脉沉细而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3)热毒蕴结证

证候:患肢皮肤暗红而肿,趺阳脉搏动消失,患肢如煮熟之红枣,皮肤上起黄疱,渐变为紫黑色,呈浸润性蔓延,甚则五趾相传,波及足背,肉枯筋痿,色黑而干枯溃破腐烂,疮面肉色不鲜,疼痛异常,如汤泼火烧样,彻夜不得安眠,常须弯膝抱足按摩而坐,并伴有发热,口干,食欲减退,便秘,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止痛。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减。

(4)气血两虚证

证候:面容憔悴,萎黄消瘦,神情怠倦,心悸气短,畏寒自汗;患肢肌肉萎缩,皮肤干燥脱屑,趾甲干燥肥厚,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生长缓慢,经久不愈,肉芽暗红或淡而不鲜;舌质淡,脉沉细而弱。

治法:补养气血,益气通络。

方药:十全大补丸加减。

(5)肾气虚弱证

证候:精神萎靡不振,面色晦暗无华,上半身热而下半身寒,口淡不渴,头晕腰痛,筋骨痿软,大便不爽,脉沉细无力。

治法:肾阳虚者,温补肾阳;肾阴虚者,滋补肾阴。

方药:肾阳虚者,附桂八味丸加减;肾阴虚者,六味地黄丸加减。

4.专病专方

(1)口服成药:通塞脉片,脉血康胶囊,脉管复康片、大黄虫丸等。

(2)静脉药物:常用药物脉络宁、川芎嗪、参芎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红花黄色素、丹参多酚、灯盏花素注射液等。

5.针灸疗法上肢取合谷、内关、曲池;下肢取足三里、血海、三阴交、阳陵泉、复溜为主穴。以昆仑、太溪、委中为配穴。强刺激,留针15~20分钟。

6.中医外治外用冲和膏、黄连膏、生肌玉红膏、紫草油等,功效为去腐生肌。局部换药时要注意“蚕食”原则,即换药去腐时要一点一点清理,不可大部清创,否则清理后的局部会再坏死。如果出现浅静脉炎时,可选用金黄膏。

7.其他疗法还可用中药离子导入法、按摩等。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地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baby.net/wzsy/3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