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一个或多个柔软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好发于20~45岁的成人,发病率约占肛肠疾病的60%。其临床表现以便血、疼痛和痔核脱出等为主要症状,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三种:在肛门与直肠的分界线(医学上叫齿状线)以上,表面覆以黏膜者为内痔;分界线以下,表面覆以皮肤者为外痔;两者兼有者为混合痔。
本病中医统称“痔漏”,又有“牝痔”、“血痔”之名。
西医学认为,由于人体解剖结构的特点,直立时使局部血液易于瘀积而使静脉曲张,在肛门齿状线上下形成扩张、充血和屈曲的静脉团,这是痔发生的内因。而习惯性便秘、腹腔静脉压增高、直肠下端和肛管慢性感染以及老年人久病体弱、静脉壁薄、组织松弛、静脉易于扩张是痔疮发生的外因。目前痔疮的发病机制主要有血管相关学说、肛垫相关学说、盆底动力相关学说等。
中医认为本病或因久坐、久负重物,或因饮食失调、嗜食辛辣,或因泻痢日久、体质亏耗,或因妊娠多产,或因七情郁结、气机失宜,或因长期便秘等,导致肛肠气血不调,络脉阻滞,燥热内生,下达大肠,湿热与血瘀结滞肛门而发病。
由于痔的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1内痔按其病程及症状严重程度分为三期。第一期,无明显自觉症状,仅排便时带血,无内痔脱出肛外,肛镜可见齿状线上充血和结节性突起;第二期,排便时内痔脱出肛外,便后自行恢复,有肛内坠胀不适感,或间歇性便血;第三期,排便或增加腹内压时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复,必须用手托回,或需卧床休息,才能将内痔复位。此外,还有嵌顿性内痔,内痔突然脱出后不能回复,瘀血水肿,呈紫暗色,常伴有肛管部分或全部外翻。
2外痔根据形态和症状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
①结缔组织外痔:无痛,不出血,肛门口有异物感,经常有少量分泌物,因而引起肛门和皮肤湿疹,检查见肛门皮肤肿胀突起,底宽尖长,色褐质软。
②静脉曲张外痔:本病发生缓慢,初觉坠胀不适,便时尤甚,肛门有异物感,继则肛门边缘发生圆形或椭圆形肿物。便后、久蹲、深吸气时肛门部可见曲张的静脉团,表面色紫、光滑,便后不能立即消失。
③血栓性外痔:本病起病急骤,肛门一侧或两侧突然出现一个或数个小卵圆形肿物,皮色紫暗,小如黄豆,大若指头,位于皮下,与周围皮肤有明显界限。初生自觉有异物感,继之则发生剧烈疼痛,触之较硬,疼痛难忍,坐卧不安,排便、行走、咳嗽均可使疼痛加重。一般经2~3周血块可自行吸收自愈,亦可经久不消,形成无痛性小血栓。
④炎性外痔:肛门红肿灼痛,皮肤检查可见局部充血水肿,有光滑稍透明的圆形或长圆形水肿块,质软触痛。
3混合痔主要表现为便后下血、痔核脱出、肛门肿痛等,既有内痔的症状,又有外痔的症状。一般好发于截石位3、7、11点处。
宛东药业生产的九制大黄丸精选自甘肃种植基地的地道马蹄大黄,进行人工九蒸九晒精心炮制而成,单味入药。具有通便泻火、消食化积、凉血解毒、排毒养颜、抗菌消炎、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治疗肠胃胀气、便秘口臭、牙龈肿痛、小儿食积、发热、咽喉肿痛、小儿口腔溃疡、小儿厌食、小儿腮腺炎、均有很好的疗效。
临床应用案例
苏某,男42岁,年3月1号初诊,苏某肛门皮肤水肿如葡萄状,表面光亮,有少量分泌物,微痒,按之柔软,灼热疼痛加剧3日,增服用罗红霉素,外用痔疮膏,均疗效不佳。
体征:观其舌质红,苔黄略腻,脉濡数,诊断为炎性痔疮,属湿热下注,蕴阻肛门,所至气血瘀结,经脉不通,化为热毒,治当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消炎解毒。
处方:用九制大黄丸2支,赤小豆克,水煎至毫升左右熏蒸,稍凉加庆大霉素8万单位10支,再坐浴洗,每次30分钟,一日2次,同时配合口服九制大黄丸,忌食生,凉,油,腻等,3日后症状大轻,继用3剂病愈。按九制大黄丸通便泻火,消食化滞,凉血解毒,荡涤肠胃,排毒养颜之功效,赤小豆味甘,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之功效,加庆大霉素抗菌消炎,消肿之力,实为清热解毒,消肿之佳品供大家分享。
河南安阳郭淮海医师
1.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饮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纠正排便时间过长的不良习惯,以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发生。
2.平时注意保持肛门清洁干燥,勤换内裤,便后清洁坐浴,积极预防和治疗肛门周围疾病。
3.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位,避免感冒、咳嗽、超重等增加腹压的因素。
4.出血期间尽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免劳气内伤,加重出血。
5.若出现痔核脱出不能自行回纳时,需用手回纳。一旦发生嵌顿,应及时就医。
赞赏